欢迎访问儿童睡前故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论断的形成与发展

儿童睡前故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论断的形成与发展

  构建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深刻把握中国历史文化和世界民族发展规律后提出的重大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最近几年来,国内学术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这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概念的由来和学术演变

  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梁启超于1902年首次提出中华民族一词,他提到:齐,也在古代,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海洋思想家,但只有一个因此,在此期间,有两种观念,一种是民族观,2.世界观1903年,面对当时中国错综复杂的民族关系,梁启超认为不必全国充军在保证汉族主体地位的同时,要把满,蒙,回,藏民族融合起来,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强大的中华民族自梁启超以来,杨度,章太炎,孙中山都曾多次使用中华民族一词

  其中,孙中山先生于1912年1月5日向外界发布《宣言》,首次以政府文件的形式肯定了中华民族的称号中华民族一词出现于20世纪初,具体来说,它恰恰反映了中国人民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对建立民族国家的迫切追求华北事变后,傅斯年,顾颉刚等人在中华民族的讨论中提出了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观点,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和讨论顾颉刚提出:从今以后,我们要绝对庄严地使用‘民族’二字中国没有民族分裂,在国外只有一个中华民族!当时国内学术界对顾颉刚等人提出的中华民族统一论褒贬不一

  费孝通对顾颉刚的观点提出了不同意见,并在《边疆周刊》发表了题为《谈民族问题》的文章他认为,没有必要否认中国存在着不同文化,语言和宪法的群体,也没有必要否认这些群体是民族群体面对国家分裂的局面,重要的是不要否认族裔群体的存在,而是要真正实现族裔群体之间的平等面对这样一个问题,顾颉刚在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延续》的文章来回答费孝通的问题

  在马蓉看来,顾颉刚和费孝通关于中华民族是否一体的学术争论,有其历史和现实的考量:1939年,顾颉刚先生46岁由于他出版了《辨古史》,在中国史学界影响很大他熟悉中华民族演变的统一历史文献,对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实体的认识根深蒂固费孝通先生当时刚出校门,才29岁受西方人类学传统的影响,他强调群体间差异的重要性,担心人们会忽视人类学家所关注的文化,语言和身体的多样性围绕‘中华民族是一个’这一主题,发生在两位不同时代经历,不同学术背景,不同研究经历,不同侧重点的学者之间的对话,可以为我们提供许多超越具体观点的重要启示马蓉认为,50年后,费孝通先生基本接受了顾颉刚1939年提出的中华民族的基本概念并描述了其特征和发展过程,将中华民族定义为自觉的国家实体

  1962年,考古学家夏鼐在《新中国考古学》一文中提出:中国还有许多少数民族虽然与汉族不同,但各兄弟民族的祖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与汉族的祖先建立了日益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所有人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兄弟民族形成发展的文史资料大多不全,需要考古资料补充夏鼐先生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但后期鲜有学者对其进行准确的解释和界定

  1988年,费孝通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探讨他不仅承认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由实体的存在,而且认为其主流是由许多分散的,孤立的民族单位组成的多元统一体,这些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合,联系,融合,同时又分裂,消亡,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有个性的统一体

  关于中华民族概念的思考,一直是史学,民族学等相关研究领域的经典命题总的来说,研究主要集中在:一,证明中华民族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是一个自在的事实,其次,论证中华民族的自觉过程,即深入探讨中华民族从自由到自觉的历史过程,使中华民族的内涵和现代意义显现出来,再次,在学术界广泛使用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时候,国内学术界也对中华民族的构成和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建国后,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关于中华民族的讨论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1963年8月,民族史研究指导委员会在讨论《辞海》中关于民族问题的几个主要术语,包括中华民族一词时,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中华民族已经成为凌驾于各民族之上的共同体,第二,中华民族是各民族的总称或通称,尚未形成民族共同体,第三,中华民族有多民族的一面,也有单一民族的一面中华民族是各民族的混合体,而不是复合体据周景洪分析,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等人论述并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一经提出,学术界对中华民族凝聚过程的理论研究便日益深入中华民族一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成为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的重要成果之一

  今天,我们在深入探讨如何构建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时,必须关注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及其发展趋势如学者杨在谈到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结构与变迁时强调:第一,内敛的地理环境对中国各民族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制约和考量中国的地理环境自然形成了一个半封闭,内向的自然区域,一方面阻隔和隔离了区域外的交通,另一方面保证了区域内多民族间密切交流和交融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中国地理环境的多元性和内聚性决定了各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特点,其次,中国历史上统一的经济基础对各民族交流交融的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三,中国历史上有效的多元一体的政治制度使之成为可能,使中国各民族发展自己的经济和文化,以及相互交流交融,最终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从夏商周秦汉以来中国历史几千年的变迁轨迹来看,可以想象,各民族正如费孝通所说,通过不断的迁徙,杂居,通婚和各种形式的交往,在文化上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各民族成员血脉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让各民族间交流交融的基础日益加强所谓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同性因此,从某种角度来看,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可以表现出各民族之间交流与交融的鲜明特点。

  在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交流交融的历史基础是比较牢固的,从中国几千年的各民族发展史中深刻理解历史上各民族的融合史,也是真正理解中华民族历史的关键加强各民族交流交往,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相亲相爱,互帮互助,创新载体和方式,引导各民族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和民族观交往不仅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也是当今民族关系的主流形式,从而终结了最近几年来理论界符合中国实际的争议。

  党的十八大以来,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断的形成和发展

  构建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深刻把握中国历史文化和世界民族发展规律后提出的重大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首次使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同年9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的,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积极培育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构建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携手实现共同繁荣发展

  日前,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习近平在演讲中多次提到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他特别强调,要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在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的过程中实现各民族的具体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既讲两点又讲重点,既讲普遍性又讲特殊性,既讲怎么看又讲怎么做的重要论述,为我们以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作为一个重要结论,它总结了民族理论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体现了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大思想基础的深刻思考,揭示了中华文化演进的历史逻辑和各民族交往交融的现实必然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专职委员孙学余建议,要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深度交流交往,借鉴外国民族发展经验,赋权人类共同未来共同体建设,注意防偏纠偏等方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他还建议,要注意处理好中华民族和各民族之间的各方面关系统一性和多样性始终是多民族国家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构建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的共同体,必须注意共性与多样性的关系,以弘扬共性,尊重和包容差异为重要原则,保护和传承民族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建筑风格等,以体现社会的包容性,增强社会的活力要以共性为主导,为方向,为前提,为基础,确保差异不削弱,不损害共性,实现共性与差异的辩证统一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

复制成功